冬日花城,温暖如春。在新千年钟声即将敲响的前夕,记者来到越秀山下的中山纪念堂,寻觅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这位彪炳千载的伟人的足迹。
装饰一新的中山纪念堂在落日的余辉中金碧辉煌。不久前在这里举办过的广州各界迎澳门回归联欢晚会的喜庆气氛依然存在——火红的条幅和高挂的气球铺天盖地。在巨大的中山先生的铜像下,无数盆鲜花竞相绽放,似在告慰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洗雪民族耻辱的大业已完成。
一样的装束,一样的神态,以及深邃的眼睛和略带忧郁的面容,似乎是人们眼中的中山先生始终不变的形象。他永远在沉思,希望为我们这个积弱的民族找到一条出路;他永远满含深情,希望四万万同胞过上富足的生活——在记者记忆中,中山先生没有过欢笑,有的只有他奔波、呼号、操劳的身影——这不,眼前的他还是迈着大步,衣袂飘飘地行走着……
有几位老人也在凝视中山先生——他们是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他是我们的国父啊,他埋葬了使中国走上没落之路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共和时代,……他为我们这个民族振兴鞠躬尽瘁,去世的时候,没有为自己及亲属留下任何东西,但老百姓不会忘记他……”台胞姓陈,自称是来旅游的。
还有不少年轻人在中山先生像前留影。“我就知道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提倡三民主义,还办过黄埔军校……还有他葬在南京中山陵……”有些腼腆的年轻人姓余,来自江西,他说历史书和电影、电视都有讲孙中山的,但他记得不多,今天是打工之余特地陪女友来这里的。
还有几位中学生模样的少年在纪念堂两侧的巨大的桂花树下徘徊,当谈及孙中山,一位同学则说,孙中山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主张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永远是我们新世纪青年为之奋斗的目标。
人们在纪念堂里驻足,追忆着这位革命导师的一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他一生致力于实现“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1894年他上书李鸿章阐述中国富强之道被拒绝。同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纲领。此后,他奔走全球,鼓荡风潮。为推翻满清政府,他和他的同志们多次发动起义,虽屡遭挫折,但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碧血黄花。辛亥革命后,他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捍卫共和,他两次发动护法运动。在晚年,他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1924年冬,为谋求中国统一,南北和平,他抱病前往北京,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直至弥留之际。依然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在移灵当日,有12万市民为他送行,公祭之时,有75万人前往吊唁……。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75年过去了,中山先生的遗言激励了一个世纪的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为脚下这片土地的独立、解放、民主、自由、繁荣、文明而流血流汗,继往开来。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可以告慰中山先生英灵的是,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强国之路,祖国统一大业指日可待,实现人们安乐富强的目标日子已经到来。
再次瞻仰着中山先生的塑像,记者看到他那份恒久的忧伤似乎正在消退,而代之以欢欣、赞许和鼓励……